欢迎您来到【河南宏泰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】_官方网站!

河南宏泰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

专注耐火材料研发、生产15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为一体的耐火材料生产厂家
全国服务热线
136-7371-1977
公司新闻 NEWS
热门排行榜 HOT
联系方式 CONTACT US
耐火知识
所在位置: 首页 > 公司新闻 > 耐火知识
编辑:admin   分类:耐火知识   发布:2022-12-02 09:42:08   浏览:次

       配合料在电弧炉中经过熔化和精炼阶段后达到浇铸标准以后,将将熔融液由电炉直接浇入铸型的操作过程称为浇铸。此过程虽然短暂,但每一步都关系到最后产品的质量,是一个复杂的工艺阶段。这里只介绍一下我国熔铸耐火砖常用的几种方法:

  1.浇铸的方法

  1.1普通浇铸法(代号:中国PT,康宁、旭、东芝RC,西普RN):铸件采用普通的冒口浇铸,并在热态时铲除冒口,其断面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先固化,结晶细密,该区占铸件厚度的40%-50%,另一部分后固化,存在缩孔和粗大结晶。用这种方法浇铸的砖价格较低,多用于窑的上部结构,澄清池壁等处。

  1.2倾斜浇铸法(代号:中国QX,康宁TA、旭TC、东芝TCL,西普RO):倾斜浇铸法是在浇铸之前将铸型造成一个角度,并将冒口放到铸型的一端进行浇铸,这样既能在T部得到一个致密区,又可利用普通模具在T方向上得到较高的精确度。所以用这种铸件砌筑池壁时,便可利用它的高度。

  1.3无缩孔浇铸(代号:中国WS,康宁VF、旭VF、东芝DCL,浇铸,将缩孔集中在某一区域内,退火后用金刚石锯把他切除,剩余的有用部分成分均匀,组织致密,其平均体积密度接近理论密度;另一种是切割铸腿法:从减少切割面积出发,将铸件浇铸成“L”型,使缩孔的绝大部分集中在“L”较小的腿上,此腿体积占铸件总体积的60%,整个铸件在退火时一直埋在保温材料里,并保持倾斜以促使缩孔向腿上集中。这种工艺由于切割代价高-金刚石锯切割费用一般都高于铸件本体的价格,顾只有在个别情况下采用。

  2.浇铸过程的特征

  浇铸过程,对铸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,不仅影响铸件外形的完整,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铸件内部的质量。浇铸过程的特征如下:

  1)在浇铸过程中,熔融液与铸型之间进行着剧烈的热交换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。浇铸时熔融液温度很高,与铸型之间有很大的温差,所以浇铸过程中,熔融液不断冷却,温度降低,而铸型被加热,铸型材料组成物分解气化,与熔融液进行某些化学反应,使型腔内气压增加,对充型不利。严重时会出现涨型,是铸件有气孔层或浇铸不足等缺陷。

  2)熔融液浇铸过程是不稳定的过程,浇铸流股的冲击和流量的不匀等,严重时会使铸件产生鼓包、冷隔、铸口所在面空壳等缺陷。

  3)熔融液充填砂型的过程,相似于充填多孔容器,因为砂型壁有一定的透气性,如果型腔内的压力低于型壁内的气压,则熔体会吸入外界气体造成气孔等缺陷,反之,熔融液会被压入型壁孔隙中,造成严重附砂。

  4)浇铸过程的时间长短对铸件的温度分布有显著影响。

  3.浇铸工艺

  浇铸工艺包括浇铸温度、浇铸速度、浇铸时间和补浇3.1浇铸温度

  浇铸温度是炉内熔液浇入铸型时的温度,一般是用光学高温计测量靠近炉嘴处的流股温度。AZS砖强化熔融时,浇铸温度可达1820-1840度。熔体的黏度取决于熔体的化学成分和温度,而熔体的组分决定于配方,因而温度起重要作用,熔体的温度越高,其黏度越低,因而流动性越好,充型能力越强。但并非浇铸温度越高越好,如果浇铸温度过高,使铸件与模型之间的温差减小,由表向里的凝固区的宽度增大,凝固收缩速度加快。在收缩应力增大的同时,初期晶粒粗化,成分偏析,在铸件的核心部位最后凝固时极易产生热裂,大二后的铸件更是如此的。因此应根据铸件的大小及形状规定一个浇铸温度上限,防止开裂,同时还要规定一个下限防止充型能力不足。

  3.2浇铸速度和浇铸时间

  浇铸速度决定了浇铸时间。没个铸件都有最佳浇铸时间,浇铸时间不当会使逐渐产生很多缺陷。如果浇铸速度过快则流股粗,流速快,对铸模的冲击力大,铸模的一部分被冲破或熔融,是该部分铸件产生突起。此外,粗大的熔体快速浇入铸模时,一部分气体被带入铸模中并迅速上升到模型的顶盖。此时,接触顶盖的熔体已形成薄壳,在薄壳下充满气体,形成所谓的空壳。同时,带入的气体也容易在铸型中形成气泡。除了气体以外,高速浇入的粗大流股还可能将炉嘴区的生料带入熔体内,在熔体中形成夹杂。相反,如果浇铸速度太慢,也会产生诸如边角疏松、节疤、夹砂以及浇不足等缺陷。当浇注速度慢,流股很细时,先浇入模型中的熔体凝固成小球,充至边角,造成边角疏松。如果先浇入的熔体已凝固成薄壳,向内收缩。后浇入的熔体进入到薄壳与模型之间的缝隙内形成表面疤痕。

  同时,如果流股太细,熔体在为达到边角时已凝固,造成浇不足。而且,由于浇铸的时间过长,模盖的烘烤时间过长,易剥落掉入熔体中造成夹砂。

  3.3补浇

  铸件浇铸完毕,冷缩一段时间后,在其出现的缩孔里再铸满熔液,这一操作过程成为补浇。通常小型砖凝固很快,不能补浇,中型砖可以补浇,间隔时间较短,只有大型砖补浇时间较长。补浇是减小铸件缩孔,提高容重的有效手段之一,它实际上相当于扩大了冒口的容积,操作的关键在于控制补浇的最适宜时间。实现连续的多次补浇是提高产品容重的重要方法。

src=http___img1

  4.浇铸与浇铸中气孔的关系

  普通浇注的AZS耐火砖有缩孔和缩松存在是正常现象,但是经常发现有很多气孔存在,显然,任何一个气孔的存在都会直接降低铸件的质量。

  铸件中的气孔有两类,一类是显微气孔,只有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;另一类是宏观气孔,肉眼可见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孔。他们不外来自四个方面:即炉料、熔化过程、铸型材料、浇铸过程。

  这里就铸型和浇铸对气孔的影响进行讨论。

  4.1由铸型材料引发的气孔

  和铸型接触的铸件边缘,常见的气孔有两种:

  1)垂直于型壁而密集的皮下蜂窝状气孔是由于砂型工作面潮湿引起的。水是发气物质,一个单位体积的水被加热到1000度变成水蒸气,在压力保持不变时体积增大1700倍。如果加热到浇铸温度,可能要达到近万倍。所以砂型表面上的水突然生成这么多的气体将形成一个高压,使气体侵入正在凝固的边缘熔体,并向阻力小的方向延伸,于是变成了长条形状。因此,浇铸操作中,禁止使用潮湿的铸型。

  2)皮下圆形气孔,多是离边缘10毫米以内的单个圆形气泡,这是由于砂型粘接剂在与熔体接触时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,一部分从砂型空隙逸出,一部分由于瞬时型腔排气不畅,压力而侵入熔体,所以浇铸时注意型腔排气是很重要的,当然提高砂型的透气性(例如用圆形砂粒清洗沙中尘土,背面的透气性要大于工作面的等等),是指从里向外不断扩大更为重要。

  4.2由浇铸操作引发的气孔

  这类气孔有三种:浇铸口面空壳、泡沫层内部针孔等。

  4.2.1空壳

  快速浇铸时,型腔排气不畅,于是在砖顶面死角处形成气袋,凝固后,即成为只有一层薄壳的大面积气袋层,在废品分析中称之为空壳。为了防止空壳的形成,所以浇铸操作除了时间限定外,还具体提要求浇铸流股先粗后细,先快后慢。但在接近充满型时,必须适当快一点,否则上边角会出现浇不足,而型盖为避免被熔体形成的静压顶开,都要压上重物或人力压住。

  4.2.2泡沫层

  铸型内落入保温材料等杂物,与落入型腔的第一段熔液反应生成一个僵化的气泡层,浮于液面上,一直上浮到型腔顶面,凝固后形成铸口面的气泡层,故浇铸前必须检查并保持型腔清洁。

  4.2.3针孔

  针孔往往发生于浇铸的第一块砖,这是因为炉嘴区没有清理干净,混有生料或石墨炉嘴氧化露头粉末等,与熔液急剧反应后浇入铸型,由于熔液黏度大,这些气泡不能上浮,便不规则的留在熔液里。所以浇铸时保持熔液通道的清洁也是不能忽视的。其他条件引发的气孔最常见的是炉料潮湿和熔融温度不足,使铸件成为缩孔分散型或称面包型。此外还有不被人们注意的操作,例如(1)浇铸前串动了电极,使大量石墨粉落入炉内,结果造成在铸件夹杂气孔而不致密;(2)带电浇铸,在电极同熔液继续反应的情况下料液是不致密的,显然铸件也不会致密;(3)带生料浇铸,特别是炉口前区有生料时浇铸,生料进入铸件,除破坏岩相结构外,也产生气孔。

  5.浇铸过程中的缺陷及防治措施

  5.1浇铸过程中的缺陷

  5.1.2铸件的收缩

  铸件形成缩孔、缩松、内应力、裂纹、变形等缺陷都与熔液凝固时发生的收缩有关。铸件的收缩可分为液态收缩、凝固收缩、固态收缩三个阶段。对固定成分的AZS来说,其液相线温度是个常数,因此浇铸温度越高,液态体积收缩就越大。凝固收缩则表现为型腔内液面的继续下降,所以凝固收缩加上液态收缩,就是铸件产生缩孔的基本原因。由此比重差已知AZS这部分的体积收缩可达12%-15%。

  5.1.3铸件中缩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

  缩孔的形成:熔融液在铸型内发生自型壁开始逐层凝固时,如果由液态收缩和固态收缩引起的熔液减少,得不到补充,在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就会出现集中缩孔。

  当铸件边缘温度降到固相线温度以下时,铸件表面变形成一层硬壳,形成一个包着溶液的密封容器。当进一步冷却时,壳内熔液一方面因温度继续降低发生液态收缩,另一方面由于硬壳增厚而产生凝固收缩,这两者的收缩因得不到补充而使液面降低。另外,固态壳同样因温度降低而发生固态收缩,使铸件外表尺寸缩小。由于AZS熔液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都大大超过外壳的固态收缩,所以在重力作用下,页面将与外壳的顶面脱离,出现缩孔。随着凝固继续进行,硬壳不断加厚,液面将不断下降,待熔液全部凝固后,在铸件的铸口下方,核心部分就形成一个缩孔。

  如果硬壳内的溶液中气体量少,那么当液面和壳顶面脱离时,缩孔就形成真空,上表面的薄壳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就可能向缩孔方向凹陷进去,此时的缩孔就应包括外面的缩凹和内部的缩孔两个部分。

  影响缩孔体积的因素包括:熔液本身收缩大,则缩孔容积大;熔液本身凝固收缩大,则缩孔体积大;熔液本身固态收缩大,则缩孔容积减小;浇铸速度越缓慢,缩孔体积就越小;铸型的激冷能力越大,缩孔体积越小。

  5.2铸件中缩松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

  缩松是指铸件缩孔的下方,分散的细小空洞或密集的粗晶,或粗大的结晶群体等,肉眼能看到的都称为缩松。缩松的形成主要与熔液成分,结晶凝固特点以及铸件的凝固顺序有关,当铸件结晶性很强时,在最后凝固的缩孔处变自由的生长出粗大的结晶,AZS这部分往往是粗大的柱状刚玉晶体,晶面上长有六边形的斜锆石晶体。当细长的铸件周边凝固,熔液补缩困难时,其下部便产生轴线缩松。

  5.3减少铸件缩松和缩孔的基本方法

  制定合理的浇铸工艺来有效的控制凝固过程,建立良好的补缩条件,尽可能的使缩松转化为集中缩孔,使它移向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,这样就可以在其上加一个冒口,使缩孔最后移入冒口内,从而获得致密的制品。

  凝固过程分为顺序凝固和逐层凝固两种方式:所谓控制凝固过程就是把自然的逐层凝固(表面层先凝固,逐渐向铸件中心长厚)人为的从铸件远离冒口的末端区到冒口之间,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,使末端区先凝固,然后按顺序向着冒口方向凝固,即实现顺序凝固,以达到熔液补缩,将缩孔引入冒口的目的。顺序凝固,容易使铸件不同部位,存在较大温差,从而使铸件出现裂纹和残留应力等缺陷的倾向。

  5.4冒口

  5.4.1冒口的作用及其补缩原理

  对铸件凝固收缩进行补给的非铸体本体的附加部分称为冒口。冒口有减小缩孔和排气以及做观察孔的作用。冒口的大小、形状、数量,必须保证他是凝固最慢的部分,并有足够的容积,容纳足够的熔液,以补充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的体积收缩。

  冒口补缩的基本原理:铸件在凝固的过程中必须存在一个朝向冒口的温度梯度,当铸件冒口区和末端区是彼此连接时,便可获得无缩孔的致密铸件。反之,冒口区和末端区之间,被一个无温度梯度的中间区隔开,则中间区将出现轴线缩松。

  5.4.2冒口的设计

  冒口设计的内容为形状、尺寸和数量以及处置方法。

  1)冒口形状

  根据冒口补缩原理,冒口必须是最慢凝固的部分,因此设计冒口时,首先要求他散热速度小,其形状应在相同体积下具有最小表面积时热量散失就慢。计算表明:球体的表面积最小,然后是圆柱体、立方体、依次递增。冒口设计还需考虑实际生产中制作的难易,所以在AZS生产中不用球形冒口。

  2)冒口尺寸

  主要是指它的直径和高度,由于铸件形状复杂,大小不一,其所需冒口不能相同。因此引入一个补缩模数即冒口体积与铸件体积之比,以控制铸件单重为目标来选取冒口的大小。大容积的冒口对提高铸件容重是有效的,大容积冒口分为一个大冒口或两个中冒口,或一个冒口用完之后再更换一个冒口等多种形式。

  关于冒口的高度,一般认为冒口越高,液体静压越大,补缩作用也越明显。实际上,如果冒口过高便会抵挡不住熔体静压而发生外凸,同事铸件底部退火后有裂纹,所以在不改进其它的工艺条件下片面的提高冒口高度是不可取的。根据AZS的缩孔缩松占有浇铸高度一半的规律,认为冒口高度的设计原则应是与铸件的高度一致,即二者之比为1:1。

  3)冒口的数量及处置方法

  一般一个铸件选用一个冒口,普通浇铸中铸件长在700毫米以上者则选用两个冒口,冒口的处置方法有两种:冷割除和热铲除。冷割除冒口:当冒口连同铸件在一起退火,则冒口的铲除必须用用金刚石锯片切割。热铲除冒口:铸件浇铸完毕后,等待冒口补缩结束后立即将冒口除掉,并用砂型板盖上铸口,然后退火。热铲除冒口的时间控制是很重要的,过早则冒口作用减小,熔液外溢,铸口凸起增大冷加工量:反之过晚,铸件易产生内裂,故根据砖型大小,冒口的大小,一般控制这段时间为12-40分钟,保持铸口面略低于铸件表面且平整美观。